當你睜開眼睛卻只看見一片漆黑,是什麼感覺。目前全球約有三千九百萬人受失明所苦,其中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後天失明。他們因為疾病或意外,下半輩子都必須生活在黑暗之中。不過一項新的科技,卻有可能為這些盲胞重新帶來光明。美國加州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植入式仿生眼。患者先接受手術,將晶片植入視網膜,接著靠外接的攝影機跟眼鏡,將影像轉成電子脈衝,刺激視神經跟大腦視區。目前在歐洲多國已經有好幾例成功案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在今年1月核准仿生眼植入手術。一名住在密西根州的55歲男子,幸運成為全美第一位接受手術的男性患者,一起來看看他重見光明的感動時刻。 影片文字: 我失去視力的那年31歲,當天正要去接我的孩子,結果出了車禍,我七歲時被診斷出眼疾,失明的生活困難重重,有的時候你簡直就像隱形人一樣,我足足花了五年才從悲傷中走出來,對於許多後天失明的盲人來說,當眼前的光與影逐漸褪色時人生也從彩色陷入黑暗。盲胞自身無法承受劇變親友的震驚,徬徨跟無助不僅對病況於事無補也讓盲胞陷入萬丈深淵。 不過現在有項新科技的誕生讓盲胞重燃了希望,羅傑龐茲今年55歲,他14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色素性視網膜炎這種遺傳性疾病,隨著病患年齡增長逐漸侵蝕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羅傑的視力就像緩緩拉上的布幔,一點一滴從一片光明化為漆黑,一開始是夜盲症,接著視野漸漸變狹窄。到了最後,就像身處隧道中往外看一樣,羅傑的病情每況愈下,到了40歲時,正式被醫師診斷為全盲。 他的病況讓身邊的親友感到絕望,不過他自己卻始終相信總有一天能夠重見光明。羅傑說:「我不知道要花多少年,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做到,但我堅信我絕對會重拾視力。」 「高三的時候,我就常在想,未來我是不是只有按摩一條路」,二十四歲的鍾佳良因為早產失去視力,來不及看見藍天白雲,就先讓上天開了個玩笑,屬於重度視障者,進入淡江大學盲生資源中心就讀之後,找到勇敢作夢的種子。 友善空間 設置盲生資源中心 淡江大學校園內的盲生資源中心設置,最早可以追溯至一九八零年成立的盲生資源教室,數十年來,致力於即時有聲閱讀翻譯、無障礙資訊系統等開發工作,以減少身心障礙學生在一般環境中的落差為目標,創造友善空間,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在大學生活中盡情徜徉。 鍾佳良在台中啟明學校就讀時學習按摩、樂器等技能,高二時,鍾佳良就開始替人按摩,在畢業前夕,他面對就業或升學的抉擇。「我體驗過按摩工作,所以我會想我這輩子是不是只能做這份工作,在我高三時,我的老師羅鎮城鼓勵我繼續升學,沒考到就當成一次經驗,結果我讀了一年的書考大學,很幸運地考上歷史系」。 大學校園寬闊、開放又自由,不同於國、高中時期的團體生活。「我必須自己打理三餐,在外租屋,回到宿舍短短十分鐘,要過馬路,要閃旁邊的來車還要閃違停的機車,大學校園裡學生很多,以前學校不過一百多人,幾乎都認識,但在大學裡好多人都不認識。」 鍾佳良總笑稱自己是「政府的財產」,因為在台中啟明學校就讀時,有補助、有資源,進入大學後,生活上有許多東西要從頭學習,那段時間甚感沮喪,甚至一度想放棄學業。「在一陣逃避後,我了解到不同階段的人要做不同的事」。 鍾佳良調整心情,再度出發,在盲生資源中心的定位老師帶領下,反覆練習每條到教室的路線;學習遇上問題,適時求助於中心的輔導老師;硬體或軟體上遇到情況,立刻發問。 自小就對電腦有濃厚興趣的他,大二通過中心的種子教師招考,開始教視障學生使用螢幕報讀軟體,讓他們可以透過聲音或點字了解電腦螢幕上的訊息;「對於視障者最大的回饋就是聲音」。 語音輔具 透過聲音克服障礙 淡江大學公行系四年級的黃振洲同為重度視障者,他拿著智慧型手機在耳邊仔細聆聽程式所提醒的新郵件內容,中心為他的手機加裝了語音系統,提醒他許多事情,包括替他閱讀時事新聞、社群網站訊息、電子郵件等。對他而言,盲生資源中心的各項輔具,替他緩衝了許多學校生活中必須克服的窘境。 就讀中文系四年級的施奕戎,在盲生資源中心裡擔任點字校對的工作,過去上課時呈現在紙張上的講義和資料,在中心裡都可以轉為電子檔案,以唸出來或點字呈現給視障學生,「畢業後我也想看看能否留在中心工作,為其他視障學生盡份力」,施奕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