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弱視的人治療黃金期通常在4~7歲,但這時期的小朋友卻不知道如何清楚表達症狀,而錯過治療黃金期。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研究員郭健葒就因為這樣成了「獨」眼龍。為了不再讓更多小朋友像她這樣,飽受弱視之苦,因此促使她參與工研院研發「數位手持式眼底攝影機」。 這款眼底攝影機除了體積較傳統機台小了好幾倍外,又具備高解析度,即使小朋友無法清楚表達看到的意像,醫生也能看到病徵。 她滿懷期待這款數位手持式眼底攝影機的出現,能造福更多弱視小朋友。 郭健葒回憶過去,本身因天生右眼弱視,但另外一隻眼睛視力卻因還算正常,無法達到殘障標準,致使自己成為「視障邊緣人」。 或許因可以深刻了解視力不佳所造成的不方便感,不希望有人再像她一樣承受痛苦,特別用心研發出方便讓醫師可帶到偏鄉地區進行義診的「數位手持式眼底攝影機」。 回憶過去幾年,與醫生及多位志工攜手合作,帶著這款攝影機,遠赴外蒙古、馬祖等地,協助當地義診,就是希望眼疾患者可以做到即早發現、及早治療。 郭健葒說,弱視主要是嬰兒在成長過程中,眼底神經板塊發育不全所致,但只要能把握7歲前的關鍵治療,臨床治癒率將近99%。 數位手持式眼底攝影機的出現,就是期待讓這些小朋友透過這套檢測設備,迅速檢查出眼底病變及黃斑部病變,讓小朋友遠離眼疾的痛苦。 未來這套設備不僅要造福眼疾患者,還希望運用數位視攝影機核心關鍵技術平台,藉由更換不同類型的鏡頭,達到「一平台、多應用」的極大化效益。 「就是不要跟我一樣的人,像我飽受委屈。」郭健葒說。 目前已向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申請眼底鏡預防醫學資金,舉辦一系列義診與講座;也因這套數位手持式眼底鏡方便、好用,國際性非營利醫療教育組織、擁有世上唯一的一架眼科飛機醫院的奧比斯基金會已帶著這套隨身「利器」,遠赴外蒙古義診近半個月,每天平均下來光義診人數就超過200人。 不僅如此,工研院也捐贈了三套給愛盲基金會,配合眼科醫師到馬祖義診,就是要將這股「愛」的力量持續延伸下去。 使用這款多功能數位攝影機,除了可以將病患的眼底、皮膚、五官等病症拍照儲存,讓醫師可在第一時間進行初步研判病灶外,更能有效拉近醫生與病人間的關係。 郭健葒說,傳統眼底攝影機拍照後,必須等數日後眼科醫師才會調出拍照後的檔案,告知眼睛狀況,然而使用數位眼底攝影機後,醫師於攝影後可迅速將病患照片外接在大螢幕,與病人即時進行病徵討論,不僅大幅增加醫師與病患的互動,同時能夠藉由網路將醫學影像即時傳送到雲端建立電子病歷資料庫,在遠距門診醫師的電腦上,提供後端的專業眼科醫師做為診斷第一手參考資料。 此外,在醫療資源普遍不足的偏遠地區,手持式數位診斷裝置因為好攜帶、數位化,更凸顯優勢,醫師可不受地區或環境空間的限制,大規模快速篩檢病患,早期發現及診斷病徵,安排真正有需要治療的病患就診,是提供偏遠地區定點照護最佳的醫療檢驗模式,郭建葒說,這就是當初研發數位式手持眼底攝影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