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頭美化圖檔
探討視障者的無障礙環境
楊聖弘口述

撰文時間:2009/10/13

 

   十幾年前台灣各地都鋪有導盲磚,但近幾年台北市的公共環境就比較少見了。會有這個轉折很大的原因是一些肢體障礙的朋友向市府反映,導盲磚會造成他們的不便,例如讓輪椅跳動,持雙拐的也可能會滑倒,有的地方還把導盲磚鋪在斜坡上,讓他們不勝其擾;其次是很多視障朋友用自己的經驗和定向行動觀念強調,導盲磚不是引導視障者最主要的方式,視障者是透過各式各樣的判斷和其他的訊息熟悉環境才走到他們要走到的地方,甚至強調訓練的重要。
  
   內湖捷運開通前曾找身心障礙者試乘,那一次就有視障者反應,導盲磚太少了。我猜一路研擬視障相關政策的政府官員一定很疑惑,到底要鋪好還是不鋪好?
  
   導盲磚在日本鋪得很多,但在美國鋪得很少,這些都不是重點,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它特殊的文化背景;重點是,導盲磚對視障朋友來說,是方向引導和警示危險的意義,這種意義是不是一定要用導盲的「磚頭」去鋪設?其實不一定,但有沒有這種需求?應該有;就像一般人走在路上看房子,如果沒有路標也許不怎麼嚴重,他可能憑藉一些印象知道地址,但為什麼還是有路標,就是多了訊息線索,所以我認為訊息線索跟這個人的行動能力並不一定有排斥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即便會定向行動的人如果能多一種訊息引導,對視障者會有傷害嗎?不會啊!會加分嗎?一定會,因為路標越清楚越容易找地方。
  
   在公共環境裡,可以不必用導盲的「磚塊」但要做導盲的「線索」,甚至只要腳能踩得出來的線索都可以。有人會問,如果要蓋公共建築物豈不是都要找視障朋友來試(踩踩看再決定)?也不需要,因為視障朋友百分之九十都是中途失明,他們在失明之前跟一般明眼人一樣,所以明眼人把眼睛矇起來踩得出來,視障朋友就感覺得出來。
  
   公共環境有一塊是過去一直被忽略的,就是一定走直線或往正確方向走的引導,就像台北市做了很多有聲號誌,但光有號誌視障者就可以安全的過馬路嗎?很多人可能走歪或走到車陣裡,為什麼呢?因為斑馬線上沒有任何的線索告訴視障者該怎麼走,所以這一類的環境就一定要有導盲的設施;但不一定是磚頭,例如特別粗超的路面,走在上面感覺得出來就可以,這也不會造成肢障者的問題。
  
  
   此外,牆壁上突起的物品對視障朋友也是危險的,因為手杖探測不到,這在過去也比較少被注意到,譬如牆壁上的公共電話或防火箱或變電箱,我自己就撞到過很多次,有些電箱還半開著,我曾被刺到,到現在眼角還有疤痕。這該怎麼處理呢?我有三種建議,第一是放在比人高的地方,例如電箱;第二種方法是在新的公共環境,考慮鑲在牆壁裡,例如公共電話;第三種是在外面包覆比較柔軟的東西;還有,在高低差的地方要有提前的警示。
  
   最後是公共環境中「人」的協助,像台北很多公共運輸就有提供這服務,一般最容易感受的是台北捷運,但如果一個視障者想到國家音樂廳聽音樂、到政府單位洽公、到醫院看病,是不是也可能有人協助他呢?也許有,但有沒有變成那個環境裡的一個制度?希望是;因為那才是穩定的服務,而不是剛好運氣好遇到熱心的志工幫忙而已。
  
   不過,現在有很多無障礙空間做的事對視障者來說沒有太多的意義,像有些地方做點字地圖,我不能否定它一點功能都沒有,可是一般視障者怎麼會知道地圖掛在哪裡?如果一個視障者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還要花時間摸地圖才決定怎麼走,那麼直接問人豈不是更快?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有人要做?我合理的懷疑是那個地圖看得到,也許可以讓別人認為這個地方重視視障朋友。
  
   最近肢障者很積極的推動無障礙的環境,視障的聲音好像不見了,在一些相關的法規裡也赫然發現,視障的聲音少了,這麼一來很多人可能會誤會一講到無障礙環境就是指肢體障礙,那視障的需求呢?這是我想緊急呼籲的原因。
  
  
備註:文章來源:視窗FVF
參考網址:http://blog.yam.com/twacc/article/243391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