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老婦人,她家的樓上住著一個每天上晚班的鄰居。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當老婦人晚上正在睡覺時,突然聽到樓上「砰」的一聲,接著又是「砰」的一聲,吵得她無法安心睡覺。於是她就氣沖沖的跑上樓去質問那個鄰居。那位先生很抱歉的和老婦人說:「對不起,我工作太累了,回到家就把鞋子一甩,再也沒有力氣做什麼了!」老婦人很諒解的說:「年輕人,工作雖然重要,身體也要照顧啊!」接下來好幾天,老婦人睡到一半都還是會聽到「砰、砰」的聲音,慢慢的她也就習慣了。又過了幾天,到了晚上,老婦人聽到「砰」一聲卻遲遲沒有第二個「砰」聲出現,她等了又等,怕是樓上的鄰居出了什麼問題,就上樓去看看。 結果那老兄老已在睡他的大覺了。老婦人很生氣的問他:「你為什麼只脫一支鞋子呢?」那鄰居說:「我脫第一隻鞋的時候,想到會吵到你,所以脫第二隻鞋的時候就不敢用甩的了。」 有時候聲音的位置和距離也會影響到我們是否會去留意聲音的產生。例如有人站在 我們的前面說話我們就會很注意去聽,如果他是側對著我們,甚至是背對著我們,那麼他在說什麼就比較不會被注意到。另外,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對某些聲音會比較敏感。如自己的名字或和自己有關的形容詞。一個視障者,聽到別人說道:「視障、盲人、看不見」等等和視覺能力有關的詞彙時,無論這些詞彙是在現實生活中或是在廣播、戲劇、書本等出現,都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例如筆者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現在的社會忙人太多,即使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上山賞花的人卻也不多。」作者所說的「忙人」是指忙碌的人,然而他又和「盲人」這個詞彙同音,在視障者只能從聲音來判別意思的情況下,對於這句話的意思就很容易產生誤解。 有些人也會對某些特定的詞彙很敏感,雖然這些詞彙不一定和他有直接的關連。像數字、吃的東西、或八卦消息等等。 聲音的對象感,還可以從聲音來源本身這個角度來看。當我們用低沈的語調說話,對象感就會比較小,相對的用較高亢的語調來說話對象感就會相對的增加。低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會變成自言自語;高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也會變得沒有對象感。語言本身就是用來傳達特定意義的聲音媒介,感覺到這個聲音是對我而發時對方才會去注意到。 所以我們在對別人說話的時候除了要留意選擇對方敏感的詞彙之外,掌握好聽眾的多寡和距離的遠近來調整語調的高低與力量的大小,藉以達到該有的聲音對象感也是相當重要的溝通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