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頭美化圖檔
視障學生的學習輔導
劉信雄

撰文時間:2005/5/4

 

  
   
  
  壹、視覺障礙的問題及處置
  
  一、白內障
  
  症狀:眼睛正瞳孔地方有圓形的雲白。其視力程度,將視雲白的型態、濃度而有程度上的差異。通常有相當程度的視力,但可能因障礙程度與年齡增加而視力逐年減退。
  
  處置:
  
  1.提供大字教材,或使用放大鏡及望遠鏡。
  
  2.適度增加照明。
  
  3.提供閱讀機會,加強視覺效能訓練。
  
  4.醫學處置開刀排除水晶體的雲白。
  
  5.開刀摘除水晶體後之兒童,應配戴望遠及看近不同焦距之眼鏡。
  
  6.座位的安排,宜注意其正確的明視距離。
  
  7.定期眼檢,確定無其他的併發眼疾
  
  二、青光眼 
  
  1.初期無明顯徵候。
  
  2.可能看到燈光的光輪,但視力敏銳度無明顯減退。
  
  3.待兒童視力覺得減退時,症狀顯已惡化。
  
  4.青光眼後期,兒童會有痛的感覺,此時治癒機會不大。
  
  5.青光眼後期,可能有隧道眼視力或中心視野嚴重缺損的現象。
  
  6.先天性青光眼,又稱為牛眼。
  
  7.青光眼後期,因視網膜上之視神經受過度壓迫而致盲。
  
  處置:
  
  1.例行眼檢應包括眼壓檢查。
  
  2.兒童若有周邊視野減退、經常眼痛、頭痛、五彩光輪等現象,就應特別注意。
  
  3.因常併發其他眼疾,故應經常定期檢查眼壓。
  
  4.控制眼壓,注意其他併發眼疾,兒童應可適應課室中的學習活動。
  
  三、視網膜病變
  
  1.暗視力之能力減退。
  
  2.兒童有自覺性照明不足(暗)的感覺
  
  3.週邊視野減退。
  
  處置:
  
  1.查明視網膜病變的性質及種類,針對不同之病因,確實治療。
  
  2.增加照明度。
  
  3.避免過度用眼。
  
  4.使用大字教材及放大鏡。
  
  5.注意是否有喪失色覺的現象。
  
  四、視神經萎縮
  
  1.眼睛的外觀正常,但實際視覺能力很差。
  
  2.因視神經萎縮的部位及程度不同,每位兒童的視覺能力及現象可能都不一樣。
  
  3.有歪曲影像或無法獲得清晰影像的現象。
  
  處置:
  
  1.無法經由配鏡來矯正視力。
  
  2.善用其殘存視力,改善其視覺效能。
  
  3.盡量給予聽覺及觸覺管道的學習活動。
  
  4.提供具體的教材教具,其輔以放大文字來學習。
  
  5.注意視力的預後發展。
  
  五、白膚症
  
  1.完全的白膚症,全身皮膚顏色白晰,頭髮呈白色或黃色。
  
  2.畏光,常瞇著眼睛。
  
  3.有屈光不良現象。
  
  4.有眼球震顫現象。
  
  5.全色盲。
  
  6.部分白膚症兒童,可能僅是眼球色素層缺乏色素,而有畏光現象。
  
  處置:
  
  1.不可曝曬陽光下過久。
  
  2.降低閱讀之照明,及減少耀眼之眩光。
  
  3.配鏡矯正屈光不良之問題。
  
  4.注意人格發展上輔導。
  
  5.座位安排,注意光源,避免直射臉部及桌面。
  
  6.室外活動可配戴墨鏡。
  
  六、眼球震顫
  
  1.眼球有不由自主之顫動現象。
  
  2.常伴有其他眼疾出現,也可能單獨存在。
  
  3.眼睛無法有效地注視一定點,且其清晰度不佳。
  
  4.低頭注視文章,但經常迷失方向。
  
  5.反覆視物,然後用心去組織影像。
  
  處置:
  
  1.無法有效矯治。
  
  2.加強定點凝視訓練。
  
  3.使用手指頭、尺或卡片,來幫助閱讀時在文章中之定位。
  
  4.注意其他之附帶障礙。
  
   
  
  貳、視覺障礙兒童視覺特色及問題
  
  一、視覺特色:缺乏距離感、速度感、完形能力、立體感、及細部觀察力。
  
  二、弱視學生的主要問題
  
  1.視覺能力的限制。
  
  2.邊際性的人格特質。
  
   
  
  參、教學輔導
  
  一、個別問題的診斷與學習風格的了解。
  
  (一)知覺風格
  
  1.知覺感官之偏好
  
  所謂知覺感官偏好,亦即對感官經驗依賴的偏好,一般分為運動肌覺或心理動作、視覺或空間知覺、聽覺或語言的偏好。
  
  2.場地獨立與場地依賴
  
  係指個體在其學習環境中,偏好於分析的或非分析的傾向,場地獨立者,容易從知覺背景中獨立出來而感知事物的特徵,場地依賴者,則常受背景中潛藏之內容所左右。
  
  3.掃瞄之特性
  
  掃瞄係即指個體在專心注意形式上的差異,有些人注意範圍較廣,有些人注意範圍較狹,有些人喜用掃瞄式學習,有些人偏好用專注式學習。掃瞄式或擴展式學習比較受學者們所注重。
  
  4.壓抑型對彈性控制型
  
  壓抑型與彈性控制型係指個體在線索有衝突之情況下,知覺曲解、及注意力分散之程度,壓抑型者,比較敏感而容易曲解;有彈性的人,則較能集中注意於手中所能掌握的工作。
  
  5.對不協調或不真實經驗的容忍度
  
  係指對於與傳統保守經驗不一致事物,個人所表現的準備度或接受程度,高容忍風格者,反應出他能接受與平常個人理念不一致的經驗,而低容忍度者,則表現出比較喜歡保守的觀點或經驗。
  
  6.自動化能力的強與弱
  
  所謂自動化能力,亦即在從事簡單而重複性工作時,個人表現在知覺重組方面的能力。從事某種固定性工作,可以看出個人知覺分析能力的相對差異。個人內在自動化能力與知覺重組能力,每個人不盡相同,自動化能力強者,會注意到重組作業中,外表上的明顯特質,而會忽略作業的各細節。自動化能力較弱者,比較會注意到事物經驗上的細節,但拙於組織經驗。
  
  7.概念化與知覺化的風格
  
  偏重概念的與偏重知覺的風格,係指從事新奇或困難之工作時,個人所表現知覺偏好的傾向。傾向概念化的學生,很敏感地表現出概念化的行為;而傾向感官知覺的學生,則表現出偏好知覺動作的行為。
  
  (二)概念形成與記憶保留方面之風格
  
  1.概念形成的速度
  
  每個人在處理訊息及建立假設之速度與適當性方面,有程度上的差異,衝動型的人,容易將其第一個感覺或印象表達出來,而比較不會管它是否正確。沉思型的人傾向於深思熟慮後才做決定,同時也會表現出許多合理反應。
  
  2.概念化方式
  
  在概念形成方式的個別差異上,凡個人比較偏重辨識概念間之特徵者,他們對事物之了解,會注意到事物的各種屬性,而那些注重概念特徵之差異性者,他們比較會辨別概念間的區別,也比較會做相當具體的分類。
  
  3.分類廣度
  
  分類廣度係指個體在建立概念分類時,偏好廣域的界定或狹域的界定之傾向,偏好廣域概念者,會將許多事件涵蓋於其概念之中,而盡量不將特殊事件排除於概念之外;偏好狹域概念者,會將存疑的事件排除於概念之外,盡量使不適合的意念,不存在於概念之中。
  
  4.認知的複雜化與簡單化
  
  係指個體在認知環境中,偏好多層面分析之程度而言,一位偏向高度複雜化認知型者,會偏好於多層面與分析傾向,他能接納多樣變化的概念與衝突事件;簡單認知型者,則喜歡環境中比較一致性與規則性的概念。前者較能有效地處理衝突之訊息,而後者較安於相同的經驗。以抽象型與具體型稱之。
  
  5.平穩型對伶俐型
  
  平穩型與伶俐型,係指個體在處理概念的保留與記憶的儲存過程中,不同個體間的個別差異現象。平穩型者,傾向將含混類似的概念,併同保存在長期記憶中,其合併新經驗於舊記憶裡,他們比較傾向於過度類化。而伶俐型者,在處理概念的記憶時,則能很容易地區別事物中微小的差異,對於新舊經驗也區分得十分清楚,他們傾向於過度的區別。
  
  (三)情意上學習風格:
  
  1.注意之風格
  
  (1)概念化程度
  
  概念化程度係指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何種廣度的事物特徵及組織結構化程度,才能獲得他的注意,而構成有效的概念。概念層次理論,認為個人概念化能力的獲得,與個體的生長發展有關,其發展歷程是由簡單概念至複雜概念,由依賴線索到獨立自主,一位低概念層次之學習者,顯然需要較高結構性的訊息,而一位高概念層次之學習者,則僅需要較低結構性的訊息便可。
  
  (2)好奇心
  
  好奇心係指對環境中新奇及冒險之事物,表現出不同注意之程度,好奇行為包括探索行為,具好奇心者,對改變中或需改變之事物,會有適當反應,使自己不致於厭煩。心理學家對好奇的意義,有不同的看法,但好奇心使我們對環境中矛盾事物的知覺,有不同程度的感受。
  
  (3)堅忍力
  
  所謂堅忍力,係指學習者對於需要在課餘多花時間用功、忍受不適、面對可能的失敗等,表現出堅持及忍耐的程度。高堅忍力者會努力用功直至工作完成,或尋求所有可能的外來助力以完成作業;而低堅忍力者,表現出短暫的注意力,及無法長時間工作。
  
  (4)焦慮程度
  
  所謂焦慮,係指個人在壓力情境下緊張與不安的程度,高焦慮者會有繃緊的情緒及憂慮,無焦慮者則在情緒上有外顯的"冷"感,而低焦慮者,當面對考驗的情境時反而會有較佳的表現。但對高智力者而言,有某種程度的焦慮,其表現將比無焦慮者要好。
  
  (5)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係指個人在面對衝突或失望情境時之反應行為,挫折容忍力較低的人,面對衝突情境時,比較會拖拖拉拉。
  
  2.期望與激勵之風格
  
  (1)制握信念
  
  制握信念係指個人對事件因果關係的知覺,認為每個人都有傾向內在歸因或外在歸因之現象,內在制握信念的人,自認自己應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成功時應給予以獎賞,失敗時也應承受責備;外在制握信念的人,認為環境決定一切,自己無法控制,個人的成敗係由運氣或別人影響,責任也應由他們負起。
  
  (2)成就動機
  
  所謂成就動機,係指個人計劃及追求內心設定成就標準的程度而言,高成就動機者以達成優良表現為目標,不在意於達成目標後的獎賞,他們慎重決定目標,並預設定成目標的各種可行方案,此種風格,也稱為成就需求。
  
  (3)自我實現
  
  所謂自我實現,係指個體追求“適切”的現象。及一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視生活為一系列個人「決定」及「選擇」其個人生活價值的過程,包括個人的目標、個人的勇氣與恐懼、責任感、自我強度、與意志力等、越是自我實現的人,越是自覺得有適切感。
  
  (4)模仿
  
  所謂模仿,係指在特殊情境中,個人表現重複他人某種行為的傾向和程度,幼童尤其會認同他的“重要人物”之行為,進而模仿他的言行舉止,因此模仿行為,建立在他對崇拜人物所覺知的人格特質、他本人的人格特質,以及兩人相互間的關係上。
  
  (5)冒險與謹慎
  
  冒險程度之風格,係指個人為達成目標,而表現出願意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手段之意願和程度。冒險型者,對報酬率高而成功率低之活動,比較喜歡;相反的,謹慎型者比較喜歡報酬率不高,但成功率較高之活動。
  
  (6)競爭與合作
  
  個人在學習活動中,是透過與人競爭,抑或與人合作,才足以鼓舞個人動機之程度,是個人的另一種風格。就個人而言,高競爭型者會有較高的強制求勝心;而高合作型者,則有較強烈的需求,需要別人的支持與認同。
  
  (7)期望水準
  
  期望水準,係指個體藉過去的學習經驗中,發展出對成功與失敗的不同知覺程度,(1976)稱之為學業自我觀念。過去的成功經驗會發展出較高的自信心,而產生較高的期望水準;如有太多的失敗經驗,經常導至低的期望水準,使得個體可以避免再次的失敗。
  
  (8)對增強行為的反應
  
  個人對增強行為的反應,係指個體對報酬或處罰的不同反應程度。增強有二種方式,一為正增強,如給予報酬、獎賞、讚美等,另一為負增強,即取消足以令人不愉快的刺激物,以增強其適當的行為,例如表現良好行為時,便不再給予責罵等。而處罰係指剝奪其增強物,或給予嫌惡的刺激物。一般而言,學生因增強而提高其動機,而對處罰,則有不同程度的反應。
  
  (9)社會動機
  
  個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係建立在反應個人對其所屬社會的、種族的、及倫理的看法,由於學生們不僅社經背景不同、文化環境迥異,同儕團體的看法亦不相同,這些環境條件的期望與標準也深深影響他們的看法,例如倫理觀,便是深受社會道德規範的影響,個人的價值系統也是一樣,受家庭、學校、及同儕團體的左右,因此不同的社會動機,可能也是受這些因素綜合的影響。
  
  (10)個人的興趣
  
  個人在許多可行的方案中,之所以會選擇某種適應方式,不完全是由於個人內在壓力所左右,常常是由於個人的某種特別興趣,而做此選擇,因為我們會很自然地對所有有興趣的事物,做出特別的反應,對沒有興趣的事物,則自然遠而避之。
  
  3.生理方面之風格
  
  (1)性別差異
  
  男性與女性在學習上的反應模式,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一般研究均以為,男性較積極進取,對視覺的空間關係及數學運算歷程較敏感,而女性則較優於語文及精細肌肉的控制。兩性間注意機轉及嗜好類型也頗不同,這些差異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生理的,跟大腦左右半域的優勢有關。
  
  (2)健康因素
  
  個人在健康、營養失調、飢餓、疾病時,其反應方式會有很大差異,(1978)認為這種學習風格係外塑的,雖然我們明白生理健康條件有明顯的影響,但至今沒有良好的方法,對這些存在的因素,做一客觀及普遍能接受的評量與分類。
  
  (3)生理時鐘
  
  一天當中不同的時段,讀書效率可能都會有所不同,有些人早晨效果好,有些人則可能是下午或晚上較好,這些差異可反應出早年幼兒時的睡眠習慣,及生理週期性節奏之差異。
  
  (4)需要活動的程度
  
  有些人讀書時需要經常改變姿勢或位置,有些人則否,這可能與年齡和性別有關,年青的及男性的學生,較不能安定地坐下來看書。
  
  (5)環境因素
  
  有些人喜歡某種程度的燈光、聲音、或溫度,有些人則深覺燈光擾人、聲音令人不能專心、太熱或太冷的氣溫令人坐立不安,凡此種種不同環境條件,對每一個人是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學習策略的指導。
  
  (一)認知策略之教學
  
  1.直接訓練各種學習策略
  
  在訓練中教師應明確告知學生,各種學習策略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如何運用,為何它們會有效,何時或何種情況下使用會有效等等。
  
  2.進行自我控制的訓練
  
  此種自我控制的訓練就是要使學生知道,學習活動係操之在我。
  
  3.對條件知識的指導
  
  所謂條件知識,即是指導學生知道何時或何種情況之下,何種策略最為有效,而何種情況之下則不一定有效,以及知道為何此種策略會提高學習效果,而值得努力以赴。學生不僅需要有一套策略的運作方法,同時更需要知道運用策略的時機與條件,此種條件知識應包括個人在認知的、社會的,生理的以及動機的資源,使能做自我經營。
  
  4.統合認知策略指導
  
  統合認知是一種監控學習過程的一項重要能力,學生不但要了解各種策略,同時也要培養自己成為一位自我偵測者,使知道如何去執行自我監控,何時要去自我偵測監控,以及知道為何監控是重要的。
  
  5.討論方法的指導
  
  利用討論或對談,讓學生們相互交換運用策略的心得,分享學習歷程中的感受,對學生統合認知的了解也很有幫助,同時教師可藉此評量學生的學習及運思方法。
  
  (二)學習動機的指導
  
  認知理論中的學習動機,特別強調動機的內在導向、對成功與失敗的歸因、以及對自我能力的知覺。學生若一再遭遇失敗挫折,便會有無力感,而產生被動的學習心態,解決此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對學習失敗有適當的歸因。若把失敗歸之於不夠努力,此種歸因容易導致罪惡感;若把失敗歸之於能力不足,但此種歸因也容易使人放棄堅持;若把失敗歸之於缺乏有效的認知策略,此項歸因將可一掃無能的自卑與懶惰的自責。
  
  (三)教學模式
  
  1.學習作業模式
  
  學習作業模式是一種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訓練方式,主要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培養適當的讀書方法,學習作業的主要項目為:
  
  (1)學習環境的安排:將有關事物歸位,物有定位,秩序井然。
  
  (2)遵守規則:能注意學校有關規定之訊息,按時繳交作業。
  
  (3)時間管理:有計劃性,並確實實施。
  
  (4)聽課:會記筆記。
  
  (5)閱讀作業:能做閱讀記要。
  
  (6)習作寫作:能利用圖書資源,擬稿,寫綱要,注意回饋。
  
  (7)考試準備:統合以上各項。
  
  2.依據成功學習者之學習模式教學
  
  (1)應鼓勵學生採用合乎個人認知風格的適當學習策略,如低焦慮及沉思型的學習風格。
  
  (2)老師除了直接教導學習策略的知識與方法外,更期盼教師應在策略教學中,能帶頭示範及解說,引導學生親自練習並提供練習時回饋的訊息。
  
  (3)指導一般學習策略,也要指導學生在何時、何情況下來用它最合適,亦即統合認知能力的指導。
  
  (4)良好策略之教學,老師必須提供清楚的訊息,使兒童在他們自己的一般學習過程中,能自知何種策略最為有效,而自動化地(習慣性地)用在他的學習活動中。
  
  3.認知心理模式
  
  從認知歷程觀點而言,有效學習係透過四個歷程,這四個歷程是:
  
  (1)注意訊息;
  
  (2)將訊息存放到短期記憶中;
  
  (3)改變訊息的形式,使永久儲存於長期記憶中;
  
  (4)提取訊息並應用之。因此,學習策略之教學就是要指導學生有效運作此四個步驟,他們所提的方法是:
  
  4.介入模式
  
  此課程內容大約可分成三大領域:
  
  (1)獲取新知的策略;
  
  (2)儲存知識的策略;
  
  (3)寫作或表達策略。所用的教學方法包括申述意義、自問自答、視覺影像、字首法、
  
  及錯誤監控等。
  
  每一種策略的教學都經過以下步驟:
  
  (1)說明
  
  (2)示範
  
  (3)引導練習
  
  (4)學生口頭複誦等步驟,直至熟練為止。其間,多用範例說明、提供回饋、自問自答、教師提示等,以使學生在各種情況中應用,同時注意維持學習動機,創造教室中應用策略的環境,學生也從角色扮演、討論、及課業練習中,使其對策略的應用,成為自動化的能力。
  
  5.問題解決策略的教學
  
  本項學習策略的教學,其適用對象是國小學生,科目是數學,其訓練重點是:
  
  (1)指定學生擬定問題解決方案
  
  (2)特殊的數學處理程序
  
  (3)檢核及評量
  
  (4)自我監控。
  
  訓練方式是:
  
  (1)改變:即將問題轉化為數量的計算方式,如加、減。
  
  (2)綜合:即將二個以上的“目”,合成為更高一層次的“類”。
  
  (3)比較策略:是用於對問題解決時,決定用那層次的概念來運算的方法。
  
  (4)變換:即設立等號兩邊相等但單位不同的運算式,例如:二加崙汽油價錢=18.5(元/公升)×8公升。
  
  6.互惠教學法
  
  這是(1984)所設計交互教學的一種方式。稱之為「互惠教學法」。
  
  教學過程是,學生首先聽取老師的教學示範,然後輪流扮演教師的角色,指導同學各種策略的使用,例如在閱讀時指導同學自問自答策略的應用等,在此教學活動中特別強調師生平等的互動,也可說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希望透過角色互動的歷程,達成學習策略應用技能的內化。
  
  互惠教學法的主要指導重點是:
  
  (1)摘錄重點
  
  (2)自問自答
  
  (3)澄清疑慮
  
  (4)預測後果
  
  (四)教學原則
  
  1.首先應熟練各項單純的策略(複誦、精進化、組織化等策略)
  
  2.繼之多種策略組合的指導
  
  3.加強指導查核監控能力
  
  4.提高對策略的統合認知
  
  5.維持運用策略的動機
  
  6.在課程教學中指導
  
  7.應使策略與基本學科知識交互影響
  
  8.兼顧指導學習與師生互動
  
  9.注重長期指導才會有效
  
  四、教學環境的調適
  
  (一)輔視工具的選擇、使用、及保養。
  
  (二)照明:光源、強度、反光、人工照明、對比、及不同視障特性之照明需求。
  
  (三)座位:座位與光源、學生活動的自由與需求。
  
  (四)視覺變化之調查、配鏡矯正後之再教育及再調適。
  
  (五)字體之需求
  
  1.板書之需求:字體之端正、大小、位置。
  
  2.印刷物:字體大小、清晰度、與近視力之關係。
  
  3.放大鏡之使用。
  
  4.望遠鏡之使用。
  
  (六)時間之調適:
  
  1.教學活動之調適。
  
  2.作業量之考慮。
  
  3.試卷之字體及考試時間之調整。
  
  (七)設備
  
  1.桌面之斜度。
  
  2.讀物之品質。
  
  3.書寫工具之選擇。
  
  4.大格作業簿之準備。
  
  肆、結論
  
  一、認識學習之特性及意義。
  
  二、學習宜配合視障者之視覺特色。
  
  三、培養兒童有自我調適的學習能力。
  
  四、加強學習的內在動機。
  
  五、配合學習風格特質的教學輔導。
  
  六、了解視覺障礙之限制
  
  七、建立合宜的學習環境及條件。
  
  
參考網址:http://www.cmsb.tcc.edu.tw/論著/南師30/TC70402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