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2007年11月統計,台灣身心障礙人口已經超過1百萬人,或許你我都是「正常人」,感覺障礙離我們好遠,但人總有老的一天,無障礙的需求並不是身障者專利,而是在高齡化社會中每個人都可能要面對的,台灣老年人口達到230萬,難道行動不便的長者或身心障礙者就只能孤伶伶地地守著家門嗎?有沒有更積極的作為呢?接著我們就來聽聽身障朋友坐在輪椅上,述說100公分高度的世界。 每年秋冬舉行的台北國際旅展是旅遊界的年度盛事,旅展現場人擠人,大家各憑本事搶便宜。但是如果身心障礙者也想來逛逛,該怎麼辦呢?2007台北國際旅遊展中,我看到了這麼一個獨特的攤位!「我們其他有到宜蘭新竹,比較輕鬆不用走太遠……」這是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在旅展設立的攤位,伊甸與民間旅行社合作,提供身心障礙者及銀髮族專屬旅遊行程,為了讓大夥兒更無障礙地逛旅展,現場更有身障者專屬的接駁車及輪椅出借服務,甚至還安排志工貼身陪伴。 旅展開幕沒多久,伊甸攤位上就出現了兩位專程來搜集旅遊資訊的身障者坐著輪椅前來,林小姐說,由於身體的不便,參加一般的旅遊會拖累整個行程,他們只能望之卻步,她說:『我同學很熱情,他們都會講說,你難得出國,都會蠻照顧你的,可是我們有感覺到團隊,整個團隊其他的人可能會有不耐煩,他們會覺得我dalay了。』即便如此,仍無法阻止她對出遊的渴望,所以她特別到伊甸旅展攤位尋找屬於她的「慢遊」行程。 ◎身障者戶外行獨木舟初體驗 只要是人,誰不想出去玩?休閒對於「人」是重要的,但這個呼聲套在身障者的身上似乎顯得微弱!『有一天我們要到石門水庫校外教學,結果我推車都準備好了,出發的時候,老師叫我說那裡有高高低低你不要去,我很感慨,因為我孩子問我為什麼?他為什麼不能參加?我自己可以背我自己可以推,人家還不讓我們參加!』孟儒因為腦性痲痺6歲才會走路,6歲,應該是蹦蹦跳跳的年紀,但上天沒有給他一般孩子的待遇,就連與同學遠足都是一項奢侈,現在孟儒已經上了國中,但媽媽回憶起那段過往,心中感慨依舊。 無獨有偶,談到旅遊,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許朝富總幹事也想起自己兒時回憶,他說:『比方說郊遊或遠足,以前我們小時候在家裡幾乎是不去的,就是相對被剝奪很多走出去的機會,那你被剝奪的越多,越不覺得走出去是重要或者是走出去是件容易的事,然後你從很小就已經一直被不斷告訴你說,出來很麻煩,所以就覺得自己是很麻煩的。』 誰說身障者就不能去「玩」!童年親近戶外的困難,並沒有澆熄朝富帶領大夥出遊的「玩興」,2007年夏天他結合獨木舟協會,領著60位身障者突破極限划獨木舟,一划就一個多小時,朝富開心地指著照片說,身障者在水裡的玩興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他說:『你看這個是我們特別找到的場地,他可以走到這邊,輪椅也可以到這邊,然後獨木舟在這邊,身障者在水裡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很多人下水會擔心會怕,沒玩過水等等,包括我自己也不會游泳,也是……』 最令朝富興奮的是,身障朋友還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橫渡日月潭,朝富說:『去年在日月潭時間就更長了,兩個多鐘頭左右,大家都第一次下水,哈!我們一直想,哇!會不會太拚了,可是真的每一個都過去又回來,當然教練鼓勵大家,可是看起來真的很遠,發現大家都還蠻有本事竟然都有辦法渡日月潭的。』 ◎障別大串連出遊驚喜連連 為了滿足各種障別的身心障礙者,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還特別將活動朝向障別混合設計,打破身障人士非得依靠志工協助的刻板印象,所以有時候你在郊外看到各種障別的身障者來個「障礙大匯串」,可別驚訝!『好預備起!這一組加油加油……』在這項活動中,看得見的智障者扶著視障者的水管,將水一一灌入管子內,行動不便的肢障者就在定點負責水的匯集工作,最後比一比哪一組匯集的水多就是贏家,競賽有輸有贏,但是現場沒有人在乎,因為活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讓大家都感受到自己真的「與眾不同」。 ◎身障者大「步」行處處見問題 不過,對於視障者而言,除非明眼人帶領,否則能隨心所欲地走出戶外,並非容易的事,帶領志工王馨敏說:『燦皇之前有出來,是因為有明眼朋友鼓勵他,帶著他,但這些身心障礙者要不是有朋友帶,哇!他們就沒辦法的,像我正常人假設我喜歡,我可以自己主動找(伴),大家一起走,但他們不行喔!假如我是身心障礙者,我去找一般的團體,他們可能速度不過穩啦!(不敢收他)對!也不知道他(視障者)會怎麼樣。』 而且更可惜的是,能讓身障朋友親近的「友善山林」並不多,林務局森林育樂組林澔貞組長說:『因為現在步道,我們都是幫正常人設計,我們自己在做工程時也知道,比如說有樓梯啊有什麼的,我們都是想到一般人去走比較好走,我們現在是在森林遊樂區裡比較好這樣的環境,那裡有一些殘障的設施,不可能全面性地做這樣的設施。』 一句不可能,阻斷了身障朋友親近山林的機會,但更誇張還在後頭,就是無障礙通道旁,常常會發生很多奇怪的事無人管!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高級專員翁玉鈴說:『很多地方明明設有無障礙環境可是卻遭到破壞,比如漁人碼頭,明明可以很暢快的行走在道路上,可是卻有很多鐵欄杆隔絕身障朋友參觀那旅遊的地方,我覺得這就是台灣教育問題,很多機車會騎到騎樓上,可是這些公園景點為防範機車騎上去,就做了一個ㄇ字型,原本一個無障礙環境被破壞了。』 這是身障者的心聲,隨便問一下,都有一大堆的不滿,朝富更無奈地說,在政府沒有通盤考量下,身障者常常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後才發現,他們只「允許」走到遊客中心,他說:『比方說遊客中心設置後,遊客中心有無障礙廁所及無障礙停車,感覺上殘障朋友只要去遊客中心上廁所看模型,表示我來過,那是很詭異的啦!』 目前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就讀身心障礙研究所博士班的陳明德,曾經擔任行無礙協會活動志工,他感受到台灣身障朋友親近自然的快樂,在美國讀書期間,他曾輕鬆與坐輪椅的同學一起看電影、看美國職棒以及去PUB狂歡,體驗到芝加哥大眾運輸系統及公共空間的無障礙,也見識到身障者本身及芝加哥市民對於身障者參與休閒活動的理所當然,這對在台灣長大的他而言是一項衝擊,他說:『因為他是社會一群,他本來就應該被社會看見啊!可是他怎麼不見了呢?是他們走不出來,他們可以走,是我們不要他走出來,是你忽略掉他,可是如果今天這個社會,他覺得為什麼我只是腦性痲痺,為什麼我不能唸夠唸大學,我博士班學姐也有腦性痲痺,我第一堂課指導教授,他本身就坐輪椅啊!所以,那些人他是你的老師,你就不會覺得身心障礙者的能力是不好的!因為他就是比你好!』 翻開世界衛生組織在什麼是健康的定義上有個最新觀點,上頭寫著,健康不再侷限於身心功能的正常性,而是加入環境參與概念,也就是說以促進人們可參與各式社會活動為目標!明德認為,台灣社會在提供障礙者在職業、醫療及教育的參與進步很多,但是身障者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則可以更健康地、全面地促進障礙者參與社會,也提供社會大眾對身障者正向觀點。 不過,身心障礙者該拿政府的經費去「玩」嗎?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在申請經費補助上常碰壁,只因補助單位認為為他們把錢拿去玩掉了,朝富感慨地說,協助身障者就業及職業訓練才是台灣社會主流,但是身障朋友休閒的權益誰來重視?他說:『通常都是被刪掉的,因為他就是告訴你休閒旅遊就是被刪掉,他要你換方式,比方說他不要你用旅遊,認為出去玩沒什麼了不起,他就是要你來個知性學習之旅類似這樣,我們覺得親近自然走出戶外是相對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所以我們要帶身障朋友沒有顧慮或無障礙走出來。』 社會的眼光及態度,決定身障者能不能走出家門,身障朋友能順利出走的社會,就是高度發展社會!朝富鼓勵身障者走出戶外,因為只有走出來,才能讓別人警覺無障礙空間是有必要的,他說:『很多單位會覺得你殘障者就沒有來,我看不到你,所以我也就不要做,像步道,他們覺得殘障者本來就少去,很多東西都覺得殘障者都少少的,所以我覺得有些部份在我們自己,如果因為不方便所以都沒有去,所以就無法促成這個部份是無障礙的。』 ◎社會力量助身障者邁向「心」體驗 一般人只有在自己感覺不方便的時候,恐怕才真正有機會體認什麼是「障礙」,因為看到許多身障者的無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始關注無障礙旅遊,並早在2003年成為APDF(Asia Pacific Disability Forum)亞太地區身心障礙者論壇會員,共同推動亞太身心障礙者十年計畫,同時發起亞太無障礙旅遊聯盟,2006年被推為該聯盟的主席,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黃琢嵩執行長說:『透過環境的無障礙,讓身心障礙者有機會增廣見聞,這樣子的一個改變及呼籲不單單造福的會是身心障礙者,而是有越來越多高齡的老伯伯老太太們,也一樣可以成為這個的受惠者。』 台灣第一本無礙旅遊雜誌『WILL無障礙情報誌』2004年出刊,發行第2年,在台北縣政府協助下獲得扶輪社的認養,雜誌總編輯許朝富說:『台北縣那邊的扶輪社認養100本,當年出版的部份就會送100個人。』 可惜的是,這本雜誌在扶輪社認養一年後繼續苦撐幾期停刊,目前正在尋找資助單位讓WILL雜誌早日復刊,身障者才能有一本專屬自己的無礙旅遊誌。 『慢走步道,樂活無礙!YA』在身障朋友的笑容裡,看到了他們因為走入山林得到的自信,但如果沒有社會軟硬體的配合,他們的笑容又能持續多久呢?身障朋友出遊的議題,仍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