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夜盲症的高先生,今年三月創亞洲紀錄於右眼植入人工電子眼,休息一個月後開通電流,至今復健兩個多月,他描述電子眼未通電前,眼前即出現電子訊號般的黑白線條,接通電源後第一眼望向妻子,卻是個「高度只到膝蓋的圓柱體」,讓他十分驚訝。醫師表示,國外專家認為這樣反應算不錯,復健進度令人滿意。 原從事行銷業務的41歲高先生,2012年起覺得右眼視野總是被黑影遮蔽,走路時常跌倒,診所研判為黃斑部水腫及病變,治療後黑影消失,水腫卻反覆發作;2014年林口長庚醫院確診為夜盲症,他開始到處求醫,看過10多名眼科醫師,還花費10多萬元採中醫治療,視力一直沒好轉,前年下半年雙眼完全失明。 高先生得知將失明時相當難過,常躲在床上抱著枕頭痛哭,心想:「為什麼是我?」失明後他因害怕外出跌倒或造成路人困擾,約1年足不出戶,甚至連陪家人逛街、帶孩子出門都不願意,直至今年三月終於由林口長庚醫院為他右眼植入人工電子眼,創亞洲紀錄。 高先生回憶,人工電子眼四月開通電流,他第一眼看向身高約160公分的妻子,在他眼中卻是高度只到膝蓋的白色圓柱體。《蘋果》採訪當天請他描述看到的物體,如手機響時螢幕會亮,在他看來就是個白色長方形,另雖無法分辨放在桌上的蘋果是何種水果,但可看出輪廓,連一旁醫師都相當驚訝。 林口長庚醫院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解釋,人工電子眼是將電極片貼附在眼睛黃斑部表面,讓電極片接觸視網膜神經纖維,再讓病患戴上特殊眼鏡,利用鏡框上的攝影機取得影像,處理過的影像訊號會送到眼內,由未受損的視神經傳至大腦視覺區,即可重獲視力。 黃奕修指出,人工電子眼有時會接收到環境雜訊,高先生正在訓練於不受外界干擾下,判斷物體正確形狀及方位,國外專家也說,電子眼的視物感受是需要學習的,目前復健進度令人滿意。 高太太感嘆,未料到丈夫確診為夜盲症才兩年多就失明,她十分震撼,要照顧兩名小孩和丈夫生活起居,也讓她很緊張疲憊,「有時希望這一切只是一場夢,但也感謝上天沒奪去先生手腳,他還能自行活動」。高先生說,將努力學習讓人工電子眼看到的視野更進步,希望能看著讀幼稚園及國小的孩子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