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頭美化圖檔
植入「人工電子眼」成功 視障重見光明
自由時報/記者鄭淑婷

撰文時間:2017/4/14

 

  
  
  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人工電子眼中心」,在今年3月完成全盲病患植入人工電子眼手術,創下亞洲及台灣紀錄!
    
    林口長庚完成亞洲首例
    
    接受手術的41歲高先生因視網膜失養症(俗稱夜盲症)而喪失視力、幾近全盲,醫療團隊為他植入人工電子眼,未來只要再經過2、3個月的復健期,重建視覺記憶後,可望恢復部分視力;網友形容,這真的就是「你是我的眼」吧!
    
    長庚醫院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表示,人工電子眼就像替眼睛裝上迷你相機,在患者眼球植入小電腦、天線及晶片,患者戴上裝有鏡頭的眼鏡,眼前的影像可透過無線傳輸方式,傳導到眼內的電子元件,再經由未萎縮的視神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由於電子元件十分精密,患者並不會有「異物感」,設備充電也是靠體外電池無線傳輸,根據國外的植入案例,有效驗證已達9年,目前仍持續中。
    
    黃奕修說,人工電子眼目前最佳的視力恢復紀錄為0.01,可看到的視野約為中心的20度,也就是病患眼前的景象類似馬賽克、黑白無色,就像早期數位相機畫素不高一般,
    他舉例說明,裝人工電子眼的病患抱著一顆球,但他看到的影像可能變成正方形,因此需要做復健及視覺重建、觸覺輔助來適應,但這已經是醫學的一大突破。對於幾近全盲的患者來說,能夠大大地改善生活,例如:吃飯時可見刀叉、行走時能躲避燈柱等,未來人工電子眼的技術也會持續進步。
    
    黃奕修表示,並非所有全盲患者都適合人工電子眼,需經醫療團隊深度評估,包括:視神經未萎縮、視覺狀況是否僅剩微光、全盲時間不長等條件。
    
    人工電子眼耗材費用及手術費高達900萬元,林口長庚此次受到弘廬基金會捐助支持完成臨床醫療。高先生因年紀較輕、幾近全盲時間約兩年、視覺剩微弱光線且視神經未萎縮,因此獲選為移植病患。
    
    高先生原本是建設公司主任,視力退化後無法工作、不敢出門,他在3月接受植入電子眼手術後一個月,預計月底,植入的人工電子眼就可通電啟用,在接受復健2、3個月後,就能開始新生活。
    
    《新聞辭典》「人工電子眼」運作原理:
    病人戴上配有鏡頭的特製眼鏡,錄影後將訊號傳到影像處理器,處理後再傳送到眼鏡投射天線。因它的位置與眼內接收天線非常接近,可透過無線傳輸方式將訊號送進眼內接收天線。
    眼內接收天線收到訊號後,再傳遞給接收器,成為矩陣電極運作訊號,傳至平舖在視網膜表面的矩陣電極,並製造電流訊號於視網膜神經纖維,最後經由仍具功能的眼球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覺區,讓病患感覺到影像。(林口長庚醫院提供,記者鄭淑婷整理)
  
  
  
參考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9428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