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聖弘 -------------------------------------------------------------------------------- 去年底,人力銀行發表一份駭人聽聞的「身心障礙者就業調查」。結果發現,身心障礙者的失業率從民國89年的5%已飆至92年的14.16%,較一般人高出3倍,惡化速度驚人;同時,56%企業未雇用身心障礙者,近20%大企業寧被罰錢也不願雇用身心障礙者。 台灣視障,就業市場的弱勢 另一項調查指出,願意雇用身心障礙者的企業以接受肢障的機率最高,雇用視障者的機率幾乎零。由此顯示,在高失業率的身心障礙族群中,「視障」絕對稱得上「弱勢中的弱勢」。如果你問一般社會大眾,「視障者大都從事什麼行業?」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幾乎都是「按摩業」。然而,在15歲到65歲就業年齡近一萬九千名的視障者中,擁有按摩執照的才兩千四百多人,佔12.6%;剩下的視障者究竟跑到哪裡去了? 我們先將視野放到歐美,那裡有很多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工作由視障者從事。在歐洲,具全盲身份且有足夠收入養家餬口的工作有十幾種,包括麵包師傅、新聞記者、律師、農耕工作者等等;甚至英國有位教育大臣(相當於台灣的教育部長)曾是全盲的視障者,他不只做幾個月而已,在首相布雷爾的任期他一直都是。在美國,視障者從事的行業超過300種,例如:輔助電腦訓練員、天文學家、律師、電話中心諮詢、化學家、櫃檯、大學教授、電腦分析、程式設計、法院書記、電機工程、中小學教師等等。 美國視障,就業率高達82% 美國有一項調查統計,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視障者就業率高達82%,與一般明眼人沒什麼不同。 為什麼美國視障者可以擁有這麼高的就業率? 其實所有明眼人都有「閉上眼睛,什麼都看不到、什麼都不能做」的經驗,他們用自身的經驗猜想視障者也是如此,世界各國的明眼人都一樣。不一樣的是,歐美社會願意提供就業機會給視障者試一試,而視障者好難得才得到這機會,反而更加把握,表現出乎意料之外的好。 難道美國的雇主對視障者的能力都沒有疑慮嗎?不僅雇主沒有,一般人也沒有,這跟政府的宣導有關,他們廣用文宣讓一般明眼人知道,視障者可以從事很多行業。 什麼樣的文宣攻勢這麼有效?說穿了,他們用的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政策或宣導短片,而是在肥皂劇、電影、廣告上對視障者的生活和能力有很多敘述和描寫,處處呈現視障者最真實的一面,讓大家知道視障者平常怎麼出門、怎麼聽聲音過馬路、怎麼上網、怎麼做菜、洗衣、搭公車、買東西、吃飯等等;即便藝術,如戲劇、小說、表演也是如此;在角色的篩選上,視障者即使不是主角,也可能是主角的鄰居、朋友或者某家企業的律師等等,潛移默化地改變一般人對視障者既定的觀念,無形中也驅除一般人的疑慮了。 置入性行銷,改變一般人 如果台灣也能在戲劇裡做「置入性行銷」,加演一些視障者的生活形態,用很自然的方式,一般人看多了之後,自然而然瞭解視障者的能力,也能接受視障者作一般性的工作,而非悲情雇用,因為悲情雇用是一種恐懼,對視障者也是一種傷害。 最近美國有意將Eric塑造成「海倫凱勒第二」,原因是他登上一般人都難以攀登的聖母峰,電影公司更計畫將這項創舉拍成電影。相信將來只要看過的人,對視障者的能力一定刮目相看,也許美國的文宣稱得上意義非凡的「置入性行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