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頭美化圖檔
◆以巡迴輔導推動融合教育 ●關懷視障生
黃國晏(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撰文時間:2011/12/5

 

  ●關懷視障生
  (100年12月2日)
  文/黃國晏(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視障融合教育是將視障生和非視障生安排在同一個教學環境一起學習,強調提供視障生正常化而非隔離的教育環境。
  
    早在一九九○年代,臺北市即揀選小學至高中數所學校為視障教育重點學校,集中專業師資與設備提供視障生服務。其他縣市也以視障巡迴輔導班模式,為視障生提供協助。學校除了安排視障生於普通班接受指導,和家長合作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EP),並由普通教師、特殊教師及相關專業人員(例如巡輔教師)協同合作,共同分擔責任,完成教學工作。
  
    融合教育希望視障生能在最少限制環境中受教育,讓他們和非視障生不分彼此,互相幫助、適應。雖然強調去除標記,但並非取消視障生所需的支持與服務,而是將這些資源提供給在教育環境中的所有學生,使具備特殊需求的學生儘早適應家庭、社區及獨立生活。
  
    融合的理念雖然很容易了解,執行卻需要很多相關要件配合,例如:融合教育需要時間和精力,也要常常開會溝通、協調,更需要普通教師、特教教師與家長間的充分合作。
  
    視障巡迴輔導教師是融合教育環境中的主要支持者,透過巡輔教師的協助,特教教師、普通班教師及家長可以獲得更專業的諮詢與協助,並成為巡輔的專業團隊。一般來說,巡迴輔導教師的直接服務是提供教學課程,包括點字、定向行動教學等;間接服務包括提供專業諮詢、借用輔具、升學輔導或與校內教師進行各種溝通。
  
    專業團隊成員溝通時,多用中性而非批判的陳述方式,傳達客觀、不武斷的接納態度,促進彼此的信任感。此外,多利用非口語的溝通方式,促進更近一步的互動;書面溝通有別於口語溝通,方便長時間保存、擴充與整理,缺點是欠缺立即性回饋,及非口語的肢體語言所附帶的優點。透過積極充分的溝通,巡迴輔導教師與班級導師及家長之間有了正向良好的互動關係,將有助於建立長期且成功的合作模式。
  
    視障生的學習環境經過專業團隊成員的改善與調整後,自然具備豐富的學習機會。重要的是,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視障生增加了更多學習與進步的空間和可能性。
  
    此外,有視障同學在班上,對全班同學而言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學習如何接納、幫助並尊重視障同學,體認到每個人都有被接納的需求。普通班教師也可以培養更多專業知能,設計及改善教學計畫,且更能覺察所有學生的需要,及體諒與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
  
    研究也發現,非視障生並不會因為視障生的融合而降低學業表現,也不會從視障生身上學到不良行為,甚至非視障生大多認為他們在融合教育中有所獲益,例如增加對個別差異同學的接受、了解與包容,較能覺察敏感他人的需要,有機會與視障生建立友誼,以及增加個人的問題解決能力等。透過融合,使視障生和非視障生達到最自然的互動,獲得更多相互觀察、學習的機會。.
  
參考網址:http://www.mdnkids.com.tw/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979
Top